亚博足彩app_亚博足球竞彩-劲爆体育推荐

图片
手机版下载app
请输入要搜索的内容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医师告诉您抗凝血酶Ⅲ检测在肝素治疗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18/8/20 9:50:00 ?  ?  浏览次数:5532次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原创稿件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由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核细胞等合成和分泌。有生理意义的AT只有三种亚型AT-Ⅰ,AT-Ⅲ,AT-Ⅵ.AT-Ⅰ实际上是纤维蛋白,AT-Ⅵ为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故只有AT-Ⅲ才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常常以测定血浆AT-Ⅲ的水平作为判断机体抗凝水平和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实验室指标,也据此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价疗效。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属于α2球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与肝素可形成不可逆的灭活复合物,可灭活已经活化的凝血因子,如Ⅶa、Ⅸa、Ⅹa、Ⅺ、Ⅻa和凝血酶等,对凝血酶的灭活能力占所有抗凝蛋白的70%~80%,从而阻止血液凝固。其生理作用是防止凝血过度、血栓形成,ATⅢ缺乏是发生易栓症的常见原因之一。

易栓症是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倾向的一类疾病。

 


目前肝素、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等作为临床手术、VTE、髋关节置换等不可替代的一线抗凝药物。其作用机理是肝素与ATⅢ所含的赖氨酸结合后引起ATⅢ构象改变,使ATⅢ所含的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一旦肝素-ATⅢ凝血酶复合物形成,肝素就从复合物上解离,再次与另一分子AT Ⅲ结合而被反复利用。ATⅢ-凝血酶复合物则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消除。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与肝素分子长度有关。分子越长则酶抑制作用越大。是以肝素作为辅因子,可使AT灭活凝血酶作用大大增强(2000倍以上),促进AT与凝血酶结合更快,更稳定,使凝血酶立即失活。所以说肝素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效应还是取决于ATⅢ的活性(AT—Ⅲ:C)。

以下为抗凝血酶作用示意图:

 


AT—Ⅲ:C参考值:

AT—Ⅲ:C103.2%~113.8%

因此当患者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之前,建议检测抗凝血酶,当体内ATⅢ活性降低时,单纯应用肝素治疗,其疗效受到明显影响。当检测发现ATⅢ活性低于50%,肝素效应与预期不符时,应考虑补充ATⅢ。当患者DD、FDP增高并且AT、PC、PS结果降低高度怀疑患者有血栓---易栓症。可做血管造影进行确诊。

最后再说一下抗凝血酶(AT)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遗传性AT缺乏:

遗传性AT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可分两型:(1)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9-25岁,患者常在手术、创伤、感染、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在多出反复发生血栓。

 二.获得性AT缺乏:

1.合成降低,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等。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2.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

3.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DIC、脓毒血症、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症等。

三.AT水平增高:

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时,AT水平增高。 


文: 史彦奎(检验科

编辑:董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