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发生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由于非医学专业主播或媒体人的宣传,群众对于此病疫情尤其恐慌。那么,得了基孔肯雅热严重吗?怎么避免感染这个病毒呢?咱们一起来讨论讨论相关的问题。
1.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答: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 (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此病毒属于RNA病毒。
2.基孔肯雅热患者都有什么表现?
答: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其中发热急起,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持续1天~7天。 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天~5天恢复正常。发热同时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发病后2天~5天出现皮疹,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3.基孔肯雅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只有患者是传染源吗?
答:此病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患者(感染病毒有症状)、隐性感染者(感染病毒没有症状)、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其传染源。
4.患基孔肯雅热后传染期长吗?
答: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5.怎么预防基孔肯雅热呢?
答:大众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因此科学预防感染此病毒很重要。夏秋季节蚊子繁殖尤其活跃,需要科学防范。我们从自身做到常态化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主动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另外,如有出游计划的人群,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情况,提高防范意识,尤其是目的地为该病高风险地区的境外旅游时,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尤其归来后2周内,落实好自我防蚊叮咬措施,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
总之,基孔肯雅热病例出现的范围和寨卡病毒病、登革热类似,主要通过传播媒介伊蚊的叮咬传播。防蚊、灭蚊是避免感染此病的重要措施。我们除了平时注意实时清楚蚊虫孳生地,还需采取蚊香、驱蚊剂、蚊帐等措施。另外,境外出游需谨慎,必要时采取防蚊措施、避免感染,且归来后落实自我防蚊叮咬措施,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
参考资料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版)》
供稿科室:感染性疾病科
作者:刘倩 马士恒
审核:王云 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