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肝炎防治的重视,普及肝炎防治知识,减少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承担着解毒、代谢、合成等多种重要功能。保护肝脏健康,刻不容缓。
1.肝脏:人体的“全能化工厂”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位于右上腹。它不仅负责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还能分解和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肝脏还参与合成蛋白质、凝血因子等重要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器官。此外,肝脏还储存着大量的糖原和维生素,为身体提供能量储备。
肝脏还承担着人体约70%的免疫功能,是抵御病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肝脏内有大量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清除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肝脏内还居住着细菌、真菌、病毒等组成的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形成共生关系,帮助分解毒素、合成维生素,甚至参与调控代谢。
2.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当肝脏健康亮起红灯时,身体会发出多种信号。
①.持续的疲劳乏力:即使休息充足也难以缓解,常是肝功能异常的早期信号。
②.消化系统不适: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腹胀、右上腹隐痛或不适。
③.黄疸征象:皮肤、巩膜(眼白)发黄,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如陶土色。
④.皮肤表现:皮肤瘙痒难耐,或出现蜘蛛痣(中心红点,周围毛细血管放射状分布)、肝掌(手掌大小鱼际片状充血发红)。
⑤.异常出血倾向:易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或皮下瘀斑,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
⑥.不明原因水肿:下肢水肿或腹部膨隆(可能提示腹水)。
⑦.其他信号:体重短期内不明原因下降、内分泌紊乱(男性乳房发育等)。
3.肝炎早筛,刻不容缓
病毒性肝炎(尤其乙型、丙型)是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诱因。符合以下任意一条者,建议主动接受肝炎筛查:
①.有家族史: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有乙肝、丙肝、肝硬化或肝癌。
②.高危暴露史
曾接受不安全注射、输血或血液制品。
有纹身、穿耳、共用针具吸毒等血液暴露风险。
存在无保护性行为或多性伴侣。
医务人员等职业暴露风险人群。
③.肝功能指标异常:体检发现转氨酶(ALT/AST)、胆红素等指标升高。
④长期酗酒或滥用药物: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风险高。
⑤.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需警惕自身免疫性肝炎。
⑥.出现上述“无声警报”症状。
4.守护肝脏,从生活点滴做起
①.接种疫苗,筑牢免疫屏障: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建议所有未接种且无保护性抗体者(尤其新生儿、医务人员、高危人群)及时接种。
②.饮食均衡,减负护肝
多食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
选择优质蛋白:如鱼、瘦肉、豆制品。
限制高脂高糖:减少油炸、肥腻、甜食摄入,控制体重,预防脂肪肝。
绝对禁食霉变食物:避免黄曲霉毒素(强致癌物)伤肝。
饮食卫生:预防甲肝、戊肝,饭前便后洗手,食物彻底煮熟,不饮生水。
③.远离伤肝物质
严格限酒或戒酒:酒精是明确肝损因素。
谨慎用药: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滥用药物、保健品及中草药,警惕药物性肝损伤。
④.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坚持适度锻炼(如快走、游泳、太极拳),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肝脏代谢。
⑤.定期体检,主动筛查:将肝功能检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检测纳入常规体检。高危人群遵医嘱进行更深入检查(如HBV DNA、HCV RNA、肝脏超声等)。
5.消除肝炎,重在行动
乙肝虽难根治但可控,规范抗病毒治疗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丙肝已进入可治愈时代,口服抗病毒药物疗效显著。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是阻断“肝炎-肝硬化-肝癌”进程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关注肝脏健康,消除肝炎歧视与恐惧,为实现“无肝炎未来”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1.《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2.《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3.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肝炎日官方宣传材料
4.《实用内科学》第16版
供稿科室:消化内科专业一
作者:寇静薇 孟杰
责编:李英硕
审核:王云 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