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体检或复查时,“明早空腹抽血” 几乎是最常听到的叮嘱。但很多人将其简单理解为 “饿肚子检查”,于是前一天晚上干脆省略晚饭,第二天饿到头晕眼花。殊不知,这种 “过度空腹” 反而会让检查结果失真,甚至暗藏健康风险。今天就来聊聊空腹抽血的那些 “门道”。
一、为什么有些血液检查必须“空腹”?
并非所有抽血都需要空腹,需要空腹的项目,本质是为了让结果更精准。
1.给参考值一把 “公平的尺子”
医院化验单上的正常范围,均来自健康人群在严格空腹状态下的统计数据。若吃完早饭再抽血,血糖、血脂、转氨酶等指标会因食物消化而“虚高”,医生很难区分是疾病导致还是饮食影响,可能干扰判断。
2.别让血液变成“乳白色”
如果前一晚吃了油腻夜宵或高脂大餐,血液中会出现大量乳糜微粒,导致血清变成乳白色(即“乳糜血”)。这种血液会干扰仪器比色,科室可能不得不“拒收”样本,需要重新抽血。
3.清晨代谢最“稳定”
上午7:30~9:30是人体基础代谢状态最稳定的时段,此时受运动、情绪波动、激素分泌的干扰最小,能最真实地反映身体的生理水平,结果更可靠。
二、空腹多久才“刚刚好”?
空腹不是“饿越久越好”,时间太短或太长都会影响结果,关键在“精准控时”。
1.最佳区间:8~14小时
建议前一天晚上8点前吃完清淡晚饭,第二天早上8点左右抽血,刚好满足12小时空腹,是最理想的状态。
2.上限红线:≤16 小时
若空腹超过16 小时,身体会启动 “应急模式” 分解脂肪供能,导致血糖、白蛋白等指标偏低,而胆红素、游离脂肪酸反而升高,可能掩盖真实的疾病信号。
3.下限底线:≥8 小时
空腹不足8小时,食物尚未完全消化代谢,血糖、血脂等指标仍会受食物影响,结果准确性打折扣。
三、过度饥饿会让指标“撒谎”?这些假结果要警惕!
长时间饥饿会打乱身体代谢节奏,导致多项指标“失真”:
①血糖假性偏低:可能掩盖糖尿病的真实血糖水平;
②胆固醇、甘油三酯假性下降:低估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
③胆红素假性升高:可能被误判为肝胆疾病;
④尿酮体阳性:易被怀疑为糖尿病酮症(实则为饥饿性酮体)。
四、哪些项目必须空腹?哪些可以“吃饱再抽”?
必须空腹的项目:
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全套(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液流变学、骨代谢标志物、性激素等。
无需空腹的项目:
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乙肝两对半、HLA-B27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等,这些指标不受进食影响,可正常吃早餐后再检查。
五、特殊人群的空腹抽血小贴士
不同人群的身体状态不同,空腹抽血需“个性化调整”:
①糖尿病患者:前一晚正常吃晚饭,避免空腹过久;晨起可按医嘱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再抽血,防止低血糖。
②孕妇:产检需空腹时,可随身携带无糖饼干或面包,抽完血后立即进食,避免头晕乏力。
③老年人:空腹时间建议不超过12小时,抽血前后动作放缓,防止体位性低血压或低血糖晕厥。
空腹抽血本质是一门“精确的时间管理”:8~14小时禁食,前一天清淡饮食,少量喝白水,保持规律作息。既不让身体因过度饥饿添乱,也不让检查指标 “撒谎”。下次再听到 “空腹抽血”,别再傻傻饿到中午啦——只有空腹做得对,才能让检查结果更精准!
供稿科室:科研处(实验中心)
作者:秦岩 史建红
审核:王云 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