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养阳、驱寒、排湿的黄金期,为什么呢?
1.阳气最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自然界阳气最盛,人体毛孔大开,气血循环最快。
2.驱寒最佳:“寒湿”是脾胃虚弱的元凶之一,此时借助天时,协同人为调理,利用旺盛的阳气,能最有效地把深藏在身体里的寒气、湿气“逼”出来,这就是“冬病夏治”的精髓。
3.事半功倍:三伏天调理,就像顺水推舟、趁风使舵,比秋冬季节益气温阳去对抗寒湿,效率高太多了。
现在我们就分享一些中医养生攻略。
1.饮食方面
1)利湿健脾:三伏天可通过摄入发汗、利水的药食,如赤小豆、绿豆、冬瓜、茯苓、山药、芡实等,煮粥或炖汤,增加排汗、排尿,促进新陈代谢,有效排出体内湿气,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2)适度温补:三伏天虽热,但人体阳气外浮,对于体质偏寒的人群可适量吃姜、葱、蒜、羊肉等辛温食物,或喝姜枣茶,辅助驱散体内寒气。
3)清热解暑:对于体质偏热或者长期户外作业的人群适当多吃绿豆、冬瓜、苦瓜、莲藕、西瓜等甘凉食物,可用菊花、金银花泡茶,或煮绿豆汤、冬瓜薏米汤,有助于降火生津,但应注意忌过度贪凉饮冷,如摄入冰饮、生冷瓜果过量易伤脾胃,引发腹泻、消化不良。
2.运动方面
1)增加运动量:湿气重的人群可适当运动,通过排汗,加快新陈代谢,有助于湿气排出。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适度出汗,避免因大汗导致气随津脱。
2)运动后补水:运动后应少量多次饮用温水,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避免突然摄入大量冷饮,避免冲凉水澡,以免导致毛孔闭合,不利于汗腺中代谢物排出,引发感冒等疾病。
3.中医特色疗法
①艾灸:三伏天适当进行艾灸,可起到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的效果,有助于改善上火症状,并祛除体内湿气、寒气。
②刮痧、拔罐:这也是常用的去除湿气寒气的方法,有助于通经活络、调理气血。
③三伏贴:三伏贴结合针灸、经络与中医学原理,贴在特定穴位上,可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健脾和胃的作用,是冬病夏治的首选治疗方式。
4.常用保健穴位: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按揉3~5分钟,健脾胃、补气血;
关元穴(脐下3寸):艾灸10-15分钟,温补阳气(体质偏热者慎用);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按揉或艾灸,调理肝脾肾,祛湿安神。
在养生过程中,个体差异较大,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身体状况、气候环境等因素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
参考资料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博足彩app: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应用管理的通知。
2. 《中医药膳学》吴兴贵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3. 《中医节气养生与健康管理》杨勇,人民卫生出版社。
供稿科室:中西医结合科
作者:张丽妍 赵永辰
审核:王云 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