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CT”两个字,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
“听说辐射大,会不会致癌?能不能不做?”
别急,今天咱们用几分钟,把这件事讲清楚、讲放心。
为什么儿童更“怕”辐射?
孩子长得快,细胞“加班”多,DNA更脆弱。同样剂量的X射线,婴儿的敏感度可达成人的10倍。甲状腺、性腺、骨髓这些“工厂”正在高速运转,最容易被射线误伤。大剂量辐射确实会增加白血病、甲状腺癌等风险——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大剂量”,而一次CT的剂量远低于这个阈值。
医院如何把剂量“压到最低?
正规儿童专科或综合医院,早已把“低剂量”当成铁律。
1、先上“儿童专属协议”
机器自动按年龄、体重调整参数,电压、电流、扫描长度全部“缩水”。
2、再上“软猬甲”
铅围脖、铅围裙把甲状腺、性腺、骨髓盖得严严实实,非检查部位几乎零曝光。
3、最后上“黑科技”
迭代重建、人工智能降噪等在更低剂量下,图像反而更清晰。
对于辐射,可以说医院比您更害怕,因为剂量超标会被监管部门“一票否决”。
什么时候“必须做”?什么时候“可以等”?
必须做:
高空坠落、车祸头部外伤——CT能在一分钟发现颅内出血,抢回一条命。
重症肺炎、怀疑肿瘤——CT能看清病灶范围,决定要不要手术。
可以缓:
普通感冒、常规体检——用听诊器、胸片或超声就能解决。
医生遵循一条铁律:只有在“诊断价值>潜在风险”时,才会开单。
做完CT,家长还能做什么?
1、别去查“患癌概率”
个体风险无法用公式计算,纠结只会徒增焦虑。
2、把精力花在“加分项”
均衡饮食、规律睡眠、远离二手烟,这些习惯的风险降幅远超一次CT的潜在影响。
3、记住一句话
该做的检查不逃避,不该做的检查不任性。
总之,CT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用对了救人,用错了才伤人。
当医生认真地说“必须做一次CT”时,请相信:在正规医院的层层防护下,这一次辐射的风险,远远小于漏诊、误诊带来的危险。让孩子吃好、睡好、在阳光下奔跑,比任何事后焦虑都更有用。
供稿科室:放射科
作者:赵明慧 王佳宁
审核:王云 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