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每3位50岁以上女性中就有1人患骨质疏松,65岁以上男性患病率也超过10%。这种"静悄悄的流行病"正威胁着无数老年人的健康与尊严。数据显示,发生髋部骨折的老年人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存活者中约50%致残。骨质疏松防治已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关系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让我们从科学认知出发,共同筑牢骨骼健康防线。
一、揭开骨质疏松的神秘面纱
骨质疏松症本质上是一场"骨量保卫战"的失败。正常骨骼如同坚固的蜂巢结构,而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小梁逐渐变细、断裂,骨密度持续下降,导致骨骼变得脆弱易碎。这种改变悄无声息,许多患者直到发生骨折才惊觉疾病存在。
引发骨质疏松的因素错综复杂,除了不可抗拒的年龄增长、女性绝经等生理因素外,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生活方式,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都会加速骨质流失。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常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等,也可能成为骨质疏松的"帮凶"。
二、骨质疏松诊治的关键要点
骨密度检测是发现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双能X线吸收法(DXA)通过测量腰椎、股骨颈等关键部位的骨密度,能精准判断骨质状况。建议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查,绝经后女性、有骨折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应提前筛查。
一旦确诊骨质疏松,治疗方案需遵循"阶梯化"原则。基础措施包括每日补充1000~1200毫克钙和800~1200国际单位维生素D,配合规律的负重运动。药物治疗则根据病情选择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或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需要强调的是,骨质疏松治疗是长期过程,擅自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弹,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三、致命的"人生最后一摔"
在所有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股骨近端骨折危害最为严重。这类骨折多因轻微跌倒引发,却常导致患者丧失独立行走能力,长期卧床又会引发肺炎、深静脉血栓等致命并发症。研究显示,每5名髋部骨折患者中就有1人在一年内离世,存活者中约60%无法恢复伤前活动能力。
预防股骨近端骨折,需要构筑"三维防护网":
●居家环境改造,去除绊脚物、安装扶手,降低跌倒风险;
●平衡能力训练配合抗阻运动,增强肌肉力量;
●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头晕的慢性病,纠正视力听力问题。
对于已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还可通过药物干预提高骨强度,从根本上降低骨折风险。
四、骨折后的重生之路
发生股骨近端骨折后,及时规范的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主流治疗方案是微创手术,通过髓内钉或人工关节置换迅速恢复骨骼稳定性,术后24小时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从床上活动到扶拐行走,配合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恢复。
值得关注的是,骨折后更应重视骨质疏松的系统性治疗。研究表明,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再次骨折风险增加5倍以上。此时需强化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支持,补充富含钙、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为骨骼修复提供充足"建筑材料"。
五、日常生活中的护骨秘籍
预防骨质疏松应融入日常生活细节:每天保证30分钟日照,帮助皮肤合成维生素D;选择牛奶、鱼虾、豆制品等优质钙源;太极拳、健步走等低冲击运动能有效刺激骨生长;避免碳酸饮料、咖啡过量摄入,减少骨质流失。特别提醒老年朋友,起床、转身、上下楼梯时动作要缓慢,防跌倒意识需时刻牢记。
骨质疏松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医学干预与生活方式的完美配合。当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守护骨骼健康,就能帮助老年人远离骨折威胁,重拾自由行走的幸福。让我们携手关注骨质疏松防治,为每一位长者撑起健康的蓝天。
供稿科室:创伤骨科
作者:李盼祥 刘晓峰
审核:王云 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