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并非孤立发生,而是长期受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治这一“沉默的杀手”至关重要。
冠心病与四大关键危险因素
1. 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即使血糖仅轻度升高,也可能加剧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2.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动脉壁的机械应力,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吸引脂质沉积,逐步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此外,高血压会加重心脏负荷,促进左心室肥厚,加剧心肌缺血。
3. 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驱动因素。胆固醇颗粒在血管壁沉积,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斑块增大、管腔狭窄,甚至斑块破裂,直接诱发心脏病发作。
4. 吸烟:吸烟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和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栓风险。吸烟者罹患冠心病的风险比非吸烟者高2-3倍。
冠心病的治疗:不仅仅是“通血管”
许多患者在被诊断为冠心病后,过于关注冠脉狭窄的“开通”,忽视了危险因素的持续作用。虽然冠脉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能够迅速改善血流,但如果不控制基础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仍会继续进展,狭窄可能在其他部位反复出现。
因此,冠心病的治疗应是“管血管”与“管风险”双管齐下: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
?药物治疗:他汀类调脂药、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物、控制血糖药物,共同维持血管稳定。
?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血脂、血糖、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冠心病的发生是多重危险因素积累的结果,治疗不能仅关注局部血管的畅通,更要全面控制风险因素,遏制动脉粥样硬化的持续恶化。真正的“心脏保护”,不仅在于疏通堵塞的血管,更在于全方位呵护血管健康,携手阻断冠心病的进展之路。
参考资料
1. 《2024 ESC慢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
2. 《Braunwald's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供稿科室:心血管内科
作者:贾海燕 赵兴洲
审核:王云 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