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足彩app_亚博足球竞彩-劲爆体育推荐

图片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健康科普| 您知道吗?“肺结节病”≠“肺结节”发布时间:2025/4/14 14:15:00 ?  ?  浏览次数:140次

身体里的“神秘肉芽肿”

肺结节病是是一种全身性的免疫系统疾病。肺结节病与肺结节截然不同,它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多器官的肉芽肿性疾病,90% 以上会累及肺部,但并非仅仅局限于肺部,还可能影响皮肤、眼睛、心脏、肝脏等多个器官。

目前肺结节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环境暴露及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遗传因素方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中的特定基因型与疾病易感性存在关联;环境因素中,粉尘、微生物感染(如分枝杆菌、病毒)及化学物质暴露可能触发疾病;免疫机制上,机体对未知抗原产生的Th1型免疫反应亢进,导致CD4+T淋巴细胞聚集并形成非干酪性肉芽肿,这是该病的典型病理特征。

藏在身体里的“沉默者”

肺结节病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常常是个“沉默的隐士”。约有一半的患者几乎没什么感觉,该上班上班,该吃饭吃饭,完全不知道身体里多了这些“小疙瘩”。等到有症状出现时,也多半是些不太起眼的信号:比如偶尔咳嗽几声,有点胸闷气短,或者觉得没力气、体重悄悄降了几斤。

但如果“小堡垒”长得太多、太大,就可能影响肺部功能。有人会觉得呼吸越来越费劲,就像胸口压了块小石头;如果累及到眼睛,可能会出现看东西模糊、眼睛发红;皮肤也可能冒出像冻疮一样的红斑;神经及心脏虽受累少见(如心律失常),但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些时候,就得赶紧到正规医院就诊。

别慌,多数情况不用“大动干戈”

很多人一看到“结节”就联想到手术、化疗,其实肺结节病的治疗没那么可怕。医生会先通过胸部CT、PET/CT、支气管镜活检等检查,确认这些“小疙瘩”的“身份”,排除肺癌、肺结核等其他疾病。

肺结节病目前采用的诊断标准包括:

①胸部影像学显示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肺内阴影;

②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非干酪性肉芽肿;

③排除其他肉芽肿性疾病(如肺结核、真菌感染、淋巴瘤等);

④可伴随肺外器官受累表现。

影像学检查中,胸部高分辨率CT是重要诊断工具,典型表现为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肺内弥漫性小结节影;PET/CT表现为双肺门典型“倒八字样”显像剂摄取浓聚灶;病理学检查通过支气管镜活检、胸腔镜活检等手段获取组织标本,是确诊的关键;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但需注意其特异性有限。

肺结节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受累器官来决定。病情较轻时,可能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病情较重时,通常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给“肺结节病”患者的贴心提示

其实,肺结节病的预后大多不错,就像一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免疫小插曲”。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

① 拿到体检报告别自己吓自己,先找呼吸科医生看看,明确诊断是关键;

② 遵医嘱定期复查,让医生跟踪“小疙瘩”的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③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均衡的饮食,给免疫系统“减减压”,帮身体更快恢复。

说到底,肺结节病更像是身体给我们的一个“提醒”:该多关注呼吸健康了。只要早发现、早判断、科学应对,这些小小的“结节”终会成为过去式,让我们的肺继续自由“呼吸”。



供稿科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作者:栾九松   李峥

审核:王云   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