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起病急、危害大,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 已成为临床筛查和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无创检查手段。它通过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结合CT快速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清晰呈现从主动脉弓到颅内细小分支的血管“地形图”,让动脉瘤、血管狭窄等病变无处遁形。
一、哪些人需要做头颈CTA?
当您出现以下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头颈CTA检查:
预警信号人群:突发头痛、持续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短暂性视力模糊或言语障碍
脑血管事件患者: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需明确病因
高危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长期吸烟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筛查
疑似血管结构异常:排查脑动脉瘤、动脉夹层、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瘘)
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颈动脉支架置入/内膜剥脱术、颅内肿瘤手术前血管定位,或术后血管通畅性复查
重要提示:45岁以上人群,尤其合并两项以上危险因素者,可将头颈CTA纳入常规体检,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二、哪些情况不宜检查?
为确保安全,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检查的可行性:
1.绝对禁忌症:明确碘对比剂过敏史、甲状腺功能亢进未控制者(可能诱发甲亢危象)
2.相对禁忌症:
肾功能不全(eGFR<30ml/min)——对比剂可能加重肾损伤
严重心肺疾病(如心力衰竭、重度肺动脉高压)
哮喘或既往有中度过敏反应史(需提前抗过敏预处理)
妊娠期妇女(除非病情紧急且获益大于风险)
三、检查前准备清单——做到这些,事半功倍
充分的准备是检查成功的关键,请遵循以下步骤:
1.饮食管理
-必须严格禁食4~6小时(可少量饮水),防止注射对比剂时呕吐引发窒息;
-糖尿病患者若口服二甲双胍,需在检查前48小时停药,检查后复查肾功能正常方可恢复使用。
2.物品与衣着准备
去除所有金属物品:项链、耳环、发夹、假牙、带金属内衣等,避免伪影干扰图像;
建议穿纯棉无扣衣物,或更换医院检查服。
3.健康信息告知
主动说明过敏史(尤其海鲜、碘剂、药物过敏)、近期用药史及肾功能指标;
签署碘对比剂知情同意书,理解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风险。
4.特殊人群安排
儿童或焦虑患者可提前使用镇静剂;
行动不便者建议家属陪同。
四、检查过程全透视——步步详解,消除未知恐惧
1.体位摆放
您将仰卧于检查床,头部用软垫和束带固定,保持下颌微收。技师会协助调整至标准体位。
2.建立静脉通路
护士在肘部静脉留置细针管,用于注射对比剂。
3.扫描阶段
先平扫定位:快速低剂量扫描确定检查范围;
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以4~5ml/s流率注入对比剂,同步追加30ml盐水冲管。此时您会感到全身短暂发热或口中有金属味,属正常现象;
智能触发技术:设备自动监测主动脉内对比剂浓度,达阈值后启动扫描,确保血管显影最佳。
4.扫描中配合要点
全程保持静止!即使听到机器运转声(轻微嗡鸣),也需维持平静呼吸,避免吞咽或咳嗽;
单次扫描约10~15秒,全程5~10分钟完成。
五、检查后注意事项——离院不意味着风险归零
1.留观与穿刺点护理
拔针后按压穿刺点10分钟,留观30分钟确认无急性过敏反应(如皮疹、心慌、呼吸困难)方可离院;
若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需立即告知护士处理。
2.促进对比剂排泄
多饮水(≥1000ml)加速对比剂经肾排出,减少肾损伤风险。
3.警惕迟发反应
离院后24小时内若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或呼吸困难,需立即返院就诊。
六、技术新进展:更安全、更精准的检查体验
近年高端设备(如256排宽体探测器CT)的应用显著优化患者体验:
更快:缩短扫描时间至1次屏气完成,减少运动伪影;
更安全:迭代重建技术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儿童与肾功能不全者受益显著;
更全面:“一站式”联合扫描(平扫+CTA+灌注成像)助力脑卒中患者黄金时间窗内精准诊断。
头颈CTA以其无创、高效、高分辨率的优势,已成为脑血管病防治的“侦察先锋”。充分了解流程、积极配合准备、消除心理顾虑,您就能安全高效地完成这项关键检查。在影像的世界里,每一根血管的轨迹,都是生命长河的支流。我们以技术为舟,以关怀为桨,助您溯流而上,守护健康的源头。
供稿科室:放射科
作者:马泽鹏 王佳宁
审核:王云 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