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免疫器官,承担营养吸收(99%的营养通过肠道吸收)和防御病原体的双重功能。
一、肠道的结构和功能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小肠是下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长5~7米(成人),是消化和吸收最重要的部位,负责营养吸收(如蛋白质、脂肪、糖类)。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大肠全场1.5米(成人),主要功能吸收水分、维生素等,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肠道菌群在此发酵膳食纤维。
二、影响肠道健康的主要因素
1. 饮食因素
高脂、高糖、低纤维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增加肠道负担,减缓蠕动,导致便秘或消化不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增加炎症风险。
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过度食用辛辣、油炸或生冷食物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引发炎症或溃疡。暴饮暴食会使肠胃短时间内超负荷运作,长期可导致功能紊乱
饮食不规律:三餐不定时、饥饱不均会影响消化液分泌,降低肠道吸收效率。
2. 生活方式因素
久坐少动:缺乏运动会导致肠道蠕动减缓,增加便秘风险。
睡眠不足:熬夜或睡眠质量差会扰乱自主神经,影响消化功能。
排便习惯不良:有便意时不及时排便,可能导致粪便滞留,加重肠道负担。
3. 心理情绪因素
长期压力与焦虑:精神紧张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蠕动,引发腹痛、腹泻或便秘。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
三、如何科学保护肠道健康
1.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用餐,早餐营养、午餐适量、晚餐精简,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分饱,避免增加肠道负担。
饮食多样化:多摄入膳食纤维(如玉米、糯米、蔬菜、水果),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减少辛辣、油腻、油炸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损伤肠道黏膜。
注意饮食细节:细嚼慢咽,减轻消化压力。避免过冷/过热食物,饭后1~2小时再躺卧。
2、优化生活方式
规律排便:固定时间排便,避免粪便滞留?。
适度运动:每天活动30分钟(如散步),促进肠道蠕动。
调整作息:避免熬夜,保证7~8小时睡眠,维持肠道生物钟稳定。
3.维护肠道菌群平衡
补充益生菌:通过酸奶、奶酪、香蕉或专业制剂(如双歧杆菌)调节菌群。
慎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破坏益生菌群。
4.心理与环境管理
缓解压力:通过冥想、运动等方式减压,避免"脑-肠轴"紊乱引发的腹泻/便秘。
注意卫生:避免食用污染食物,饭前洗手,预防肠道感染。
5.定期健康监测
每年进行肠胃检查,早发现息肉、炎症等问题。
供稿科室:质量控制办公室
作者:滑志娟
审核:王云 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