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血栓栓塞症:血管里的“定时炸弹”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块”,像塞子一样阻塞血管,导致血液回流受阻。
它分为两种类型:
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下肢,小腿肿胀、疼痛是典型信号;
肺血栓栓塞症:血栓脱落“漂流”到肺部,可能引发猝死,被称为“无声杀手”。
二、警惕!这些人群最易被血栓“盯上”
可控因素:
久坐久卧:连续4小时不动,血栓风险飙升(如程序员、长途飞行旅客);
控制体重:BMI>25者,静脉承受压力会增加2倍;
手术创伤:骨科关节置换、腹部大手术后1周内为高危期;
孕期/产后:雌激素升高+子宫压迫静脉,血流减缓增加风险高于常人。
不可控因素:
年龄:60岁以上人群风险显著上升(血管弹性下降+血流缓慢);
遗传:家族中有VTE病史者需格外警惕;
疾病史:癌症、心脏病、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
三、防栓行动指南:从生活细节做起
1.增加活动:避免久坐或久卧,每隔1~2小时活动一次;长时间坐位时,定期活动脚踝和小腿,促进血液循环;长途旅行时,尽量在座位上活动下肢,或定时起身走动。
2.手术患者如无禁忌,应抬高下肢,使下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厘米;尽早下床活动;穿着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3.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减轻静脉压力。
4.饮食“三要三不要”.
“三要”:要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ml)、要多摄入蔬菜水果、要多吃全谷物类的食物;
“三不要”:不要高脂肪、不要高糖分、不要油炸腌制食品。
5.戒烟限酒:生活方式调整,减少对血管的损害,降低血栓风险。
6.药物预防: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
7.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血管超声等检查,及早发现血栓。
四、紧急信号,出现哪些症状需立即就医?
1.深静脉血栓形成时会出现单侧下肢突然肿胀,伴有疼痛或压痛;血栓部位皮肤可能发红、发热。
2.肺血栓栓塞症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呼吸急促、不明原因的咳嗽、咯血、心跳加速甚至晕厥。
出现以上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五、治疗选择:与时间赛跑的生死博弈。
1.抗凝治疗:应用药物防止血栓扩大。
2.溶栓治疗:在严重情况下,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
3.手术治疗:对于大面积血栓或溶栓无效者,可能需手术取栓。
六、专家提醒:预防远胜于治疗!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严重但可预防的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物理和药物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参考资料
1.《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护理》
2.2023版《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3.《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
供稿科室:护理部
作者:宋红霞、薛桂花、温莎曼
审核:毕朝煜、赵宝辉、王云、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