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足彩app_亚博足球竞彩-劲爆体育推荐

图片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健康科普| 体温升高的秘密发布时间:2024/12/5 16:50:00 ?  ?  浏览次数:251次

如何认识发热?

医学所称的“发热”,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发烧”,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腋窝温度大于37℃。可您真的了解“发热”吗?人为什么会发热?怎样正确测量体温?发热时如何降温?

人为什么会发热?

说到发热,当然和热的产生与传递有关。体温升高,要么是身体产生过多热量,要么是身体散发热量过少,再或者就是这两者都存在。

人体的热量如何产生呢?运动是最容易产生热量的,除了走、跑、跳等,日常吃饭、心脏维持跳动、呼吸等肌肉的运动也会产生热量(还包括平时发热过程中的寒战)。

身体又怎么散发热量呢?物理学上来说热量的传递就是通过传导、辐射、蒸发。传导即热量从身体内部传到皮肤,皮肤再传到空气或接触的物体;辐射即皮肤温度升高后向四周辐射热量;蒸发则是出汗后汗水在皮肤表面蒸发后带走热量。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通过神经、体液等一系列复杂机制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现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人体的骨骼肌和肝脏属于主要的产热器官,而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在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指令下,这些器官相互配合,将人体体温控制在动态平衡状态以维持健康。

而生病时,各种病原体(也是我们常说的致热源)侵入后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障碍时,身体产生热量就会比平常多。人体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了,体温就会变化,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的时候就会发热。

如何测体温?

口腔、腋窝和直肠是体温测量的部位,测量工具分别叫作口表、腋表(俗称体温计)、肛表,三者形状略有不同,不可混用,其中以腋下测温最常见。

用体温计测温时,腋窝处应避免接触致热或降温物品(如冰袋),有汗液也必须擦干。将体温表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将水银端放置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肘贴在胸前,测试10分钟后取出,手不可碰触水银端。

腋下温度正常值为36℃至37℃。临床上以口温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注意事项:运动、沐浴、进食后可使身体产热增加,人体代谢增加,热量生成增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突然升高,也可使体温暂时轻度升高。

因此,在测量体温前,要避免这些因素。建议在沐浴、饮水、进食30分钟后再测量体温。一天内,凌晨2至6时体温最低,下午2至6时最高,但正常情况下波动幅度不超过0.5~1℃。

由于正常人的体温有以上变化,因此必须科学测量体温、认真识别,才能确定体温是否正常。排除上述因素的影响,体温若超过正常范围,应及时处理或就诊。

发热时如何降温?

物理降温是一种紧急降温的有效措施,通过温水擦浴、退热贴、冰袋冷敷等,可以达到比较显著的降温效果。

温水擦拭身体降温时应注意保暖,将患者皮肤擦干后更换干净衣物,保持患者舒适。不推荐用酒精擦身的方法来退热,酒精会刺激皮肤导致过敏,还可能通过皮肤及呼吸道吸收进身体,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过敏性紫癜、急性酒精中毒导致死亡的悲剧。不用冷水或冰水大面积擦身退热,这样会引起毛细血管快速收缩,不但起不到散热效果,还有可能造成体表温度下降而实际上体温继续升高的假象,一方面影响对病情的判断,另一方面则可能导致高热惊厥的发生。

使用冰袋降温时可以外裹一块干毛巾,将冰袋放置在额头、颈部两侧、腋下、肘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定时更换冰袋)。如果有两个冰袋,可交叉放置,比如左腋下、右侧腹股沟分别放一个,右腋下不放,以便降温后复测体温。切记放置位置应避开伤口处、男性生殖器,也不能放在后脑勺、耳廓、心前区、腹部、足底处。

若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请遵医嘱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退热药物,具体可参照该药物的参考剂量说明。

药物降温有以下几点需注意:不能同时服用两种退热药,这会增加肝肾负担,可能造成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可能肝肾衰竭。也不建议两种退热药交替使用,这并不能增加退热效果,反而可能造成服药时间混乱,增加药物过量的几率。

如果服用复方感冒制剂,一定要阅读药物成分表,避免与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如退热药等成分重复。如有重复请慎用,以免药物过量。同类的中成药服用一种即可,不建议两种及以上同时服用。

药物降温及物理降温不要同时进行。服药期间尽量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很多药物都可能刺激胃肠道,可在饭后半小时服用。中药、西药的服用间隔应为半小时至1小时。

发热是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机体对致热原的反应,要学会正确对待发热,科学应对,切忌盲目用药。由于可以引起发热的病因繁杂众多,对于那些经过常规处理热度依然经久不退、或者高热患者(体温达39.5℃~41℃),或伴有精神萎靡、惊厥、持续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者应予及时送医,查明病因,及时给予对症和对因治疗

 

 

参考资料:

1.《内科护理学》第六版

2.《基础护理学》第七版


供稿科室:感染性疾病科

作者:李芳    马士恒

审核:王云    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