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宝宝都是一个天使,随着宝宝的降生新手爸妈常常有些手足无措,尤其对于新生儿的一些疾病更是缺少经验,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新生儿的常见病——新生儿黄疸,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可以减少您的一些疑问,让您对此病有一些了解。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超出了人体的代谢能力,引起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巩膜及其他脏器黄染。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其中生理性基本可自行消退。病理性则需要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治疗。由于新生儿本身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60%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可于生后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生后两周。早产儿通常在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迟不超过生后四周。生理性黄疸一般胆红素增高不超过光疗干预时间胆红素曲线。
容易发生新生儿黄疸的高危因素包括新生儿溶血病、窒息、代谢性酸中毒、败血症、低蛋白血症等。
病理性黄疸:包括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胆红素每日递增数值大于85umol/L。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umol/L。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大于两周,早产儿大于四周。黄疸退而复现。黄疸同时伴发其他不能解释的神经系统症状。胆红素增高超过光疗干预时间胆红素曲线。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病因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于小儿出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排泄量所造成的。
1.胆红素生成过多,胎儿红细胞数量多,寿命短。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
2.血浆白蛋白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刚分娩出生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而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其结合胆红素的量也越少。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弱。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相关蛋白含量极低,肝脏中处理胆红素转化的关键酶活性只有成人的1%,没法及时处理生成的大量胆红素。早产儿则更为明显,可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导致胆红素增高。
4.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新生儿肠蠕动性差和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肠道内相关酶的活性相对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非结合胆红素,再通过肠道重吸收,导致血胆红素水平增高。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因过多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胆红素增多。常见的相关疾病有新生溶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新生儿败血症、红细胞酶缺陷或形态异常。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导致血清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相关疾病有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3.胆汁排泄障碍,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导致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相关疾病有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代谢缺陷病、Dubin-Johnson综和征等。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粘膜和巩膜黄染,症状重时全身皮肤明显黄染,伴有嗜睡,拒奶甚至肢体抽搐。
治疗:
生理性黄疸多无需特殊干预,加强喂养,多吃多排,密切观察,可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需要在光疗,药物治疗等前提下明确引起黄疸的原发病。并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目前治疗新生儿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的主要方法,最常用的是蓝光照射治疗,促进非结合胆红素排泄,通常采用连续照射的方法,光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不良反应有发热、低体温或腹泻、皮疹等。注意补充液体,保证足够的尿量排出并监测患儿体温。
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包括免疫球蛋白,输注免疫球蛋白可治疗血型不合溶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还包括白蛋白,补充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对于胆红素水平明显增高的患儿可以减少红素脑病的发生。另外还有换血疗法,换血疗法通常用于重症新生儿溶血或严重败血症等疾病所致的胆红素水平明显偏高,进展快的新生儿,或者有核黄疸症状的患者,具有换血治疗的指征。
新生儿黄疸的并发症:
绝大部分的新生黄疸消退良好。但极少数病理性黄疸患儿如果合并引起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且未及时治疗的话最严重可引起死亡,即使经治疗也可能遗留牙釉质发育不良、手足徐动、听力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预防:
作为新生儿的家长应该密切关注患儿的黄疸的进展情况,积极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观察治疗。
供稿科室:儿科
作者:魏倩 姬静璐
审核:王云 崔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