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健康 向未来| 在数字化三维重建中看见“健康中国”
在院党委的有力支持下,“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正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的每一个科室悄然落地。院内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优化医患沟通渠道,将国家倡导的医疗改革与惠民举措转化为一桩桩实实在在的健康服务。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位来自农村的中年患者走入了胸外科的候诊大厅,对接下来的诊治既充满期待,也难掩忐忑。
这位患者近来经常咳嗽,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基层卫生室的大夫建议他到市里的大医院检查,慎防小问题拖成大毛病。过去,他对大医院有些敬畏:费用高、流程复杂、信息听不懂的传言曾让他心里打鼓。可据说现在政策好了,医院水平提高了,“健康中国”口号下的举措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他不清楚这些是否真实,但已然决定来试上一试。
在导诊护士的帮助下,他挂上了胸外科专家号,完成了CT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肺部有一处可疑结节。为了进一步确认病情,患者住进了病房。在院党委的支持和推动下,医院医学3D影像打印中心独立研发了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这项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清晰的诊断依据。
医生向患者详细解释了这项技术如何将肺部二维图像转化为清晰立体的模型,能够精准观察病灶的位置和形态,通过结节内部成分分析能够基本判定结节的性质。结合血管重建和肺内结构划分进而能为患者提供一套精准的亚肺叶手术规划方案。这样可在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下有效避免漏切、错切,使早期肺癌手术更科学、更精准。医生的解释简明易懂,让患者第一次感到:所谓的先进医疗手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名词,而是能帮助自己更快找到病因的实际工具。
随后医学3D影像打印中心主任张珂调出患者的CT数据输入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和手工重建,不久屏幕上就出现了逼真的肺部立体模型:肺叶如同剥开的果瓣,支气管、血管如盘根错节的树枝。那可疑的结节位于肺叶边缘,不大,但需要引起重视。张珂轻点鼠标,将图像放大、旋转,以不同角度审视那结节的轮廓、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三维空间中,这一切一览无余,再无模糊与猜测。通过对肺内结构的精准分割,一个个肺叶内的亚解剖被精准勾画出边界,手术的切除范围也清晰可见。
这一幕让患者惊讶又新奇。过去,他认为医生“看病”仿佛在闭着眼摸黑,如今却发现医生手中有了“数字化地图”,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体内的状况。
术前讨论会上,胸外科主任李鹤飞向患者展示三维模型,并详细说明手术方案:将以更加微创的Tubeless自主呼吸单孔胸腔镜手术切除结节,最大限度减少肺部及全身的损伤。患者听得懂、看得明,不再对手术充满惶恐。他感受到这不是“糊里糊涂”地挨一刀,而是有计划、有依据的精准行动。
手术如期进行,过程顺利。医生凭借术前的精确测算,出血更少,患者术后恢复也更轻松。走出医院大门,患者对充满生机的院区氛围,心中有了新的认识。以往,他以为大医院高不可攀、技术难以理解,如今却在这儿亲身经历了透明、规范、先进而平易近人的诊治过程。
这名患者的经历,是无数努力落地的缩影。院党委的支持使得医院的设备更新、技术投入和人才培养都扎扎实实地为患者着想,最终“健康中国”的宏图在这一间小小的科室中见到了实效。患者离开医院时,夕阳余晖映在他满足的面容上,那份对医疗改革成果的认可,不正是“健康中国”应有的时代回响吗?
供稿科室| 第一党总支第9党支部医学3D影像打印中心
作者| 李林倩
责编| 李英硕
审核| 韩喆 毕朝煜 崔岚